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 » 正文

杭州市图书馆不拒乞丐拾荒者进入 评:教给人尊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08  浏览次数:96788
核心提示:  图书馆不仅是放书架的地方  无形之中,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某种公共教育的职责,教给人尊重,教人陌生人之间的善意。  前些天有个很多人觉得不大起眼的新闻,说的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
   图书馆不仅是放书架的地方
 
  无形之中,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某种公共教育的职责,教给人尊重,教人陌生人之间的善意。
 
  前些天有个很多人觉得不大起眼的新闻,说的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的设立运营也有法可依了。它让人看到公共图书馆蓬勃发展的前景,在其规定里提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也要加大,并且“及时、足额拨付”。
 
  近年来,最打动我的公共图书馆故事来自杭州。十多年了,杭州市图书馆从来不拒绝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常常有读者抱怨,要求图书馆把这些衣衫褴褛的访客请出去,但都遭到了拒绝。据说,馆长的“金句”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后来图书馆作了澄清,说那不是馆长的原话。他们只是会建议“不舒服”的读者换间阅览室,并明确图书馆无权拒绝任何人。馆长温和,不会赶乞丐走,同样也不会赶任何读者走。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小型的避难所,博尔赫斯说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样子。这些暖心美好的比喻,似乎在杭州图书馆被具象化了。
 
  谁说图书馆只是一排排书架呢?谁说图书馆传递的,仅仅是知识呢?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属性同样重要。
 
  我最早的公共图书馆记忆在小学的时候。那会儿市立图书馆新开了少儿分馆,粉色的小型配楼,两边装饰着尖尖的红色屋顶。对于那时候三线小城的孩子而言,这样童话元素的设计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老实说,即便在当时,少儿馆里的藏书也谈不上吸引人。毕竟我们是爱读书的孩子,有事没事就往新华书店跑,见过的也不少。可是图书馆的阅读空间还是让人感到舒适,桌子宽大,椅子合适,不似那个年代的新华书店,找不到几个座位,只能蹭着书架的边缘坐,或者干脆坐地上。少儿图书馆还有专门给孩子设计的图画书阅览室,风格更加“卡哇伊”,地上是软软的、印着卡通图案的地垫。
 
  对于我们这些孩子而言,在那座图书馆里体会过多少遨游知识海洋的感觉,真不好说,但有一点很确定,它是最早教会我们在公共空间和别人妥善相处的场所:书一次只能拿几本,看完了要自己放回去,一定不可以打扰到别的小朋友,轻声说话,轻拿轻放。
 
  多年以后,看到杭州的图书馆温情小故事,类似的感触油然而生。无形之中,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某种公共教育的职责,教人学会尊重,教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