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老子》七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7  浏览次数:617
核心提示:(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正译]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那是因为它不自我产生,所以它才能够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正译]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那是因为它不自我产生,所以它才能够长久存在。所以圣人总是先把自己置于身后,反而能够领先;总是先把自己置于身外,反而能够保全。这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无私,所以才成就他们的有私。

(解说)

        在《老子》七章中,老子先用简截明了的四个字“天长地久”来总起和引领全文。 

        关于“天长地久”。我在上面解说《老子》三章时说,因为世界是矛盾的,所以中国老子人也是矛盾的,他的思想也是矛盾的。 

        因为中国老子人是矛盾的,他的思想也是矛盾的,所以他一会儿在这个场合站在这个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和说话,一会儿又在那个场合站在那个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和说话。

        因为老子站的角度和立场和讲话的场合的不同,因为老子站的角度和立场和讲话的场合在不停地转换, 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物,老子的讲话也就变得不同。 

        所以老子在这一章(《老子》七章)说“天长地久”,而在《老子》二十三章说天地不能久,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就如同《老子》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用来表达老子思想“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一个譬喻一样,所以天地长久,或者天地不长久,这个问题不是很重要,因为这也只是老子拿来用以表达他的思想的一个譬喻而已。

        这一章(《老子》七章)老子通过“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作譬喻,来说明圣人在社会生活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辩证法道理。    

        我在解说《老子》二章时说,中国老子作为哲学家,他不仅认识和掌握了世界事物的矛盾的辩证法规律,而且还把他发现的世界的矛盾的辩证法规律作为方法论应用和运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去。

        老子将世界事物的矛盾的辩证法规律应用和运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得出一个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应该采取执守事物柔弱弱小和反面的一方的策略和方法,然后通过事物的矛盾的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规律,实现事物从柔弱弱小和反面的一方转化到刚强强大和正面的一方,从而实现其成功胜利和成就王业的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目标。 

     在这一章(《老子》七章)里,老子通过事物矛盾反面和正面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规律,说明圣人在社会生活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故事,是和老子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是相一致的。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根据事物矛盾反面和正面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规律,提出通过执守 “后其身”“外其身”的看上去无私的手段和方法 ,达到其 “身先”“身存” 的实际有私的成功胜利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所以我们通过《老子》七章和上面的《老子》二章得出,老子的学说实际是讲有为的,是讲有私的,而不是讲无为和无私的。

        所以老子的无为学说实际是有为的,有私的。老子根据辩证法提出的无为,只不过是一种到达有为的策略、手段和方法而已。

        老子的学说是讲有为的,是讲有私的。老子的无为是为有为服务的。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