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化吹歌”作为地域音乐形式,形成期在北魏和北齐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历1500余年而不衰。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汉以后发展成为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自明朝景泰年间流传民间,组成“吹歌社”。最早能够忆起的传人是明末的宋大运,至今已历10代,近期已经发展到第11代,成为一支难得的民间社团。
“超化吹歌社”以14或16人组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交响乐队,吹歌社所用乐器均系祖传,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箫及打击乐韵鼓,大铙等演奏,演奏风格质朴、明快、高雅,曲牌有30余首。“吹歌社”累计演出600余场,2013年9月2日,有中国音乐古化石之称的新密“超化吹歌”出现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的第五届国际军乐节上;2021年6月参加了在郑州大剧院“大河正音.华夏礼乐”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公益演出。
第十代传人“超化吹歌”笙乐演奏者,“超化吹歌”队队长75岁的宋俊忠老人谈起“超化吹歌”的现状令人堪忧,原因在于“超化吹歌”一直沿袭着古老特有的工尺谱,吹歌的曲牌和乐段由师徒口授心传没有文字记录,对现在的人来说就是一个难题。另外古乐器要求的技巧经验复杂难懂,吹歌行规严格,依旧保持古朴高雅宫廷音乐行制,只在拜会朋友、祭祀典礼、庙会和娱乐时展演,“超化吹歌”从第6代开始才开始吸收宋氏族外人员参加。近年来,老艺人大多年迈陆续离世,真正愿意学习并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很少。演奏人员只能依靠其它业务维持生计,传习所的排练在有关各级的有限扶持下难以为继,这与当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矛盾。当务之急,需要抢救挖掘工尺谱、古乐器的整理征集。
宋俊忠老人表达了向郑州市档案馆自愿捐赠“超化吹歌”两件珍贵古笙的愿望。笙是“超化吹歌”中的另一种重要乐器,其中一件历经三百余年,是早已失传的十八苗笙,同现在的同类产品明显不同(现为14苗),实属罕见,可惜已经损坏无人能修,也无人能吹了,老人一直珍藏着。征集古笙进馆是郑州市档案馆接收征集处2022年度首次抢救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活动。
超化吹歌古笙保留着百年古朴特质形式,是鉴证中国古代非遗音乐“超华吹歌乐器”的宝贵实物依据;超化吹歌古代工尺谱的记谱方法、演奏时的转调、配器、半音的处理等都保持了古代音乐的风貌。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制造、音乐构成、历史音乐文化都具有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河南非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存于民间多种形式的非遗资料如璀璨星河熠熠生辉。亟待探寻,挖掘、抢救、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已成了各级档案馆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和义务。2022年3月21日至2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这无疑是全市2022年度的首次重大活动,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