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书院是明清时期河南著名的书院,又名丽泽书院。明天顺五年(1461)河南提学副使刘昌创建于开封城南黄门内,以后屡废屡兴。道光初年,得皇帝御书“正学渊源”匾额,悬于正堂。道光十六年,钱仪吉任主讲,授义理考据之学,一时生徒众多,人才济济,颇有中兴之象。前朝乾隆年间,景恬的祖叔仓圣脉曾在此求学,正好重新修葺家庙“字圣祠”,圣脉便请恩师大梁书院山长、从翰林院退居开封讲学的直隶昌平名士陈浩撰写了《字圣祠记》。可见中牟仓氏与大梁书院早有渊源。同治四年(1865),仓景恬因受长沙“大钱案”的牵连受到朝廷处分,在湖南按察使任上请辞归籍,先后在杞县东楼书院和南阳宛南书院讲学。同治八年(1869)受河南巡抚李鹤年之邀,到省会开封大梁书院任山长,主持讲学。他受聘之时,正值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决口祥符张口之后,书院多年失修,讲堂斋舍多半坍塌,破败不堪。景恬到任后,建言于李鹤年,令候补知县嵇承辂监工修缮,增建书(贡)院号舍三千间,数月之间,焕然一新。又购置图书,增加肄业生员膏火补贴,随后又制定课程条规,讲习经书,课文制艺。仓景恬因为有之前讲学经验,如鱼得水,使书院逐渐复兴。
第二年,开封城北村民在耕地时发现仓颉墓碑,显示为中牟仓氏所立,有人就把这一消息告诉给仓景恬。中牟仓氏是仓颉后裔,其家庙就是“字圣祠”,景恬的祖父仓圣裔兄弟曾捐资修缮仓颉墓和仓颉造字台。这次发现碑刻,知道了被黄河淹没地下的仓颉墓台的确切位置。于是,仓景恬就向巡抚李鹤年恳请,募捐重修造字台与仓颉墓。由于李鹤年的大力支持,省会官绅竟集资白银3000余两,使仓颉墓台恢复旧观。接着,省里又在书院东北隅创建仓圣祠,计有正殿两庑各三间,大门三间,竣工后景恬又携士绅联名上书,呈请入奉,得到朝廷允准。从此省会开封城的仓圣祠,奉旨列入地方春秋致祭礼典。巡抚李鹤年亲撰《仓圣祠记》,叙述了祠堂的创建缘由经过,尤其记述了仓景恬在这件事上的重要作用:“大梁城北十五里,旧有造字台,又西北二百余步有墓,县志所谓仓皇陵也。今古百迁,沧桑亿变。荒碑仅峙,遗迹空存。……适在籍翰林院编修、前湖南按察使仓君景恬主讲大梁书院,念厥先曾葺神庙,缵承勿替,谋与省垣官绅议建祠宇。……”在书院期间,景恬除了主讲课业,倡修仓颉墓台、祠堂外,也颇关心家乡地方文教公益事业。如同治九年,应中牟知县吴

同治十三年(1874),59岁的仓景恬奉旨补授云南按察使,再入官场。同年光绪改元,景恬为避讳皇帝之名讳载



由于仓景恬在开封时间久,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又与河南巡抚是亲家,慢慢就有了势力和影响。就连家乡中牟的仓氏本家在开封城内,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卖柴火,车马挑担,没人敢管。久而久之,在开封城里,就有了一个歇后语:“仓寨的扁担——横行!”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