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尹中刚)郑州报道:父亲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家中姊妹众多,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的压力如同沉重的巨石,早早地压在了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而父亲仅仅读过三年书,在今天看来,这是一段短暂得令人心酸的求学经历,但就是这三年的学习时光,却如同星星之火,在父亲心中点燃了对知识的敬畏、对道德的尊崇和对未来的憧憬。
20世纪60年代,父亲担任村支书,那是一个特殊的大集体年代。在这个岗位上,父亲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他的德高望重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用无数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铸就的。在他的心中,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村子这个大家庭。当时,村里要进行一些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而父亲毅然决然地把自家建房准备的木梁、砖瓦都捐赠给了公家。那一根根木梁,是父亲辛苦积攒下来的,承载着我们全家对未来安稳住所的期待;那一片片砖瓦,也是父亲精心筹备的,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当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在他的眼里,村子的发展、集体的需求远远比自己的小家更为重要。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听母亲说父亲是在当年的“四清”运动期间,遭受了污蔑,被带到薛店公社调查审查。那些无端的指责如同冰冷的箭雨,向正直善良的父亲射来。十多天的时间瘦了许多,在这段日子里也使严父初染恶疾。但父亲是坚强耿直的,他没有被这些污蔑所打倒。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坚决不向那些不实的指控低头。他相信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可是,身体却在这重重的压力下渐渐垮了下来。长时间的精神折磨,让他原本健康的身体不堪重负,最终患上了肝癌。即便在患病期间,父亲心中依然牵挂着村子,牵挂着他所热爱的集体。他还在关心着村里的事务是否顺利进行,乡亲们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最终,父亲还是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深爱着的集体。
父亲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在对待爷爷奶奶的态度上,他堪称典范。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老人。在那个粮食都不够吃的年代,父亲总是想尽办法,让爷爷奶奶能吃饱穿暖。他从不会对老人说一句重话,总是用温和的语气与他们交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每天忙完村里的事务和家里的农活后,父亲总会陪伴在爷爷奶奶身边,和他们聊聊家常,讲讲村里发生的新鲜事。他的这种孝顺行为,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这些子女,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尊老敬老,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邻里关系方面,父亲也是出了名的团结乡邻、乐善好施。村子里不管是谁家遇到了困难,父亲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如果哪家缺粮食了,父亲会从自家本就不宽裕的口粮中分出一部分接济他们;如果有邻居家发生了矛盾,父亲会主动前去调解,他那公正的态度、温和的话语,总能让矛盾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记得有一次,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突然生病,父亲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用自家的板车拉着老人就往镇上的医院赶。在医院里,父亲跑前跑后,帮忙挂号、找医生,还垫付了医疗费用。在父亲的心里,邻居就如同家人一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是理所应当的。
父亲对待自己和子女要求甚严。他深知教育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尽管自己读书不多,但他希望我们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学习上,他总是督促我们要认真刻苦,不容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他常说:“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我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他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并告诫我们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而当我们犯了错误或者学习不认真时,他也会严厉地批评我们,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在品德方面,父亲更是以身作则,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回忆起父亲,那些田间地头的场景如同画卷般在眼前展开。父亲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他辛勤地耕种着土地,那每一寸土地都倾注了他的心血。无论是播种的季节,还是收获的时候,父亲总是充满了干劲。他弯着腰,仔细地播下每一粒种子,仿佛在播种着希望。到了收获季节,他又满心欢喜地收割着庄稼,那满仓的粮食是他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他对家庭责任的最好诠释。
枣林也是父亲常去的地方。那片枣林承载着我们家的一部分经济来源,同时也是村子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父亲精心地照料着枣林,施肥、浇水、修剪树枝,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每到枣子成熟的季节,那沉甸甸的枣子挂满枝头,宛如繁星点点。父亲会带着我们一起采摘枣子,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幸福的喜悦。
爪田果园也是父亲忙碌的地方。八亩台那里种植着苹果、桃子、李子、甜瓜、西瓜和梨等多样的水果园,父亲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料着这些果树。他熟悉每一棵果树的习性,知道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除虫。果园里的水果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长得又大又甜。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果园里弥漫着诱人的果香。父亲会组织大家一起采摘水果,一部分水果会被运到集市上出售,换来的钱用于村里的公共事务;另一部分则会分给乡亲们,让大家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水果。
养蜂也是父亲的最爱。他对蜜蜂充满了热爱,在他的眼里,蜜蜂不仅仅是生产蜂蜜的小昆虫,更是大自然的精灵。父亲精心地照顾着蜂箱,观察着蜜蜂的活动。他学习养蜂的知识,不断地尝试新的养蜂方法,希望能够提高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那一瓶瓶香甜的蜂蜜,凝聚着父亲的心血和汗水。他会把蜂蜜分享给乡亲们,尤其是那些身体虚弱的老人和孩子,因为他知道蜂蜜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
打麦场也是父亲留下深深足迹的地方。每到麦收季节,打麦场就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父亲总是早早地来到打麦场,准备好各种工具。他带领着乡亲们把收割回来的麦子进行脱粒、晾晒。在打麦场上,父亲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他那有力的手臂挥舞着农具,金黄色的麦浪在他的脚下翻滚。他的脸上满是汗水,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柿子林也是父亲难以忘怀的地方。秋天,柿子林里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挂满枝头。父亲会带着我们去采摘柿子,他会告诉我们如何挑选成熟的柿子,如何保护柿子树。采摘下来的柿子,一部分会被制成柿饼或者泡醋,这是我们家冬季的美食之一,也是父亲送给亲朋好友的特色礼物。
如今,父亲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每当思念父亲的时候,泪水总会不由自主地模糊双眼,那些与父亲有关的往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眼前展现。他的勤劳、善良、正直、孝顺,他对集体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怀,都成为我们家族最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会永远缅怀父亲,努力让自己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让他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延续下去,在这个世界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将父亲的故事讲述给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听,让他们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先辈,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充满爱与奉献的篇章。我们也希望,父亲的精神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初心,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