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尹中刚)郑州报道:“汪医生不仅医术好、医德好,人品也好,他真是个大好人。”这是人们对基层优秀医生汪胜利医术认可的标准答案,更是患者对他医德的满意和赞誉。汪胜利1977年5月出生在杞县泥沟乡汪寨村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爷爷汪昌善曾经是豫东一带名老中医,医德高尚,医术超群,救人无数,曾多次出席河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汪胜利对中医有着浓厚的感情,立志行医济世,救死扶伤。通过努力,他如愿以偿考上了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了系统地对中医专业的学习,汪胜利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对专业的学习中,熟读中医经典,与同学交流,还与同学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旧书市场寻找中医药的相关资料和书籍。1998年汪胜利大学毕业时,因当时军队急需医护人才,他被开封军分区医院特聘为部队军训保障医生。在部队医院工作,不但磨炼了他的意志,并且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思考和想明白了一些道理,思想上有了一些转变,人也变得成熟了。在部队医院十多年的工作
期间,除部队医疗保障以外,每个周末,汪胜利都带上医疗器械到附近的广场、社区为百姓免费义诊,每到一处,就被群众团团围住。诊台前,他一边耐心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一边为群众把脉、听诊、开方,病人多时,午饭都顾不上吃。几年来,汪胜利为群众免
义诊3200多人次,近4万多人,减免费用30万多元。他还坚持为辖区20多位孤寡老人上门就诊送药、定期随访,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作为医生,为人提供方便是应该的。”这是汪胜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汪胜利常说“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人格”,在治疗中恪守医德,处处替病人着想,从不让病人做不必要的治疗检查,常规药品能解决问题的从不用贵重药品,为病人能省一分就省一分。“大家都不容易,尽量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在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为困难患者减免费用近80万多元。疫情三年,汪胜利作为临时党组成员,始终坚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发扬医务人员铁肩道义的精神,总是把自己送到战“疫”工作的最前线,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辞辛苦、不畏牺牲、不忘初心、敬业奉献,站好抗疫岗,守好防疫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在疫情特殊时期工作特别突出,汪胜利两次受到市委书记、市长的亲自接见。汪胜利始终坚持认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能够为更多的病人看病、救治,才活得充实、活得精彩。2016年3月回到地方医院工作后,他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开封市区500多家敬老院为老人们开展义诊、按摩、心理咨询、用药指南等,解除了老人们许多痛苦,在预防重大疾病、治未病、老年保健起到了积极作用。9年多来,先后到敬老院开展义诊180余次,服务老人12300多人次,为100多位老年人免费治疗。因此,被老人们称为“当代活雷锋”


“不穿军装的白衣天使,老人们的贴心人”。汪胜利最喜欢的一句话,叫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对参核参战老兵、伤残军人有特别感情,坚持为20多位抗战老兵、退役军人定期上门健康检查,给予健康咨询服务,进行用药指导和调理建议;还多次为10多位退役老兵提供护送看病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诺言。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热心公益,奉献社会,抢救病人100多位,爱心献血20多次10000多毫升,为百姓科普医学知识180多场,慰问基层乡村困难医生及孤寡老人60多人次,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8万余元。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汪胜利,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基层医生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名医”,凭借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更是那份悬壶济世的情怀。他身上展现出来的仁爱之心、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汪胜利用初心履行着自己对自己的承诺,用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助人为乐、医者仁心的高尚道德品质。他也先后获得了“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河南健康宣传大使”、开封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志愿者”、“抗疫英雄”、“开封好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