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行头里面,拜师很讲究,我们还算不上师徒,算是老师学生吧。简单点!倒杯茶给我就好了。”王智勇说。今年56岁的他原是天津人,专攻相声,其小品 和话剧表演屡获全国奖项,从广东省话剧院退休后执起教鞭是三个月前的事。敬茶礼有点乱,这帮男生女娃倒满了茶杯,齐齐上前鞠躬,然后围到王老师身边,算是 正式系上了师生情谊。
在旗袍中“资格最老”的是念小学4年级的吴潇,这个小胖妞满脸笑容,是最先受到王智勇点拨的孩子。记者采访的时候,她不断地翻着白眼,戏剧表情几乎没有落下过1分钟。由于相貌和身材有些相似,小胖妞已经成为了王智勇的半个干女儿。
小名笨笨的王全升,来自一个南北方言交织的家庭,两文三语都用得上。“我的小儿子体育、文化课、钢琴样样都领先,就是说话有点结巴。但就是3堂课,王老师教的段子,让孩子带在口边,说多了结巴基本消失了。”妈妈杨女士说起来开心得很。
“有时候呢,教孩子要像木偶一样,两手抓着头,当他们对白念到要害处要刻意拧上一下,提醒他们要有眼神的接触。”和自己成长一样,王智勇从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开始,将北派艺术的精要之处一点点传给孩子们。
问及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和共融,王智勇对记者说:“我在广州生活了25年,也算是个老广,很想在南国的地方种植起北方艺术。……我相信广州很多北方背景或 者是南北方背景共同组成的家庭很需要北派艺术的氛围。除了粤剧和港台文化、日韩文化,我们其实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学。”
敬茶礼后一小段的汇报演出逗得旁观的家长捧腹。
“您是马季?”“不是”
“您是季马?”“不是”
“那您是什(神)马啊?”“我是……何马!”
“哦,河马!”“嗨,这像话吗?”